本文转自:吃货研究所
前两天点了碗胡辣汤,顺便和外卖小哥认了个亲。
胡辣汤就是这样的一种食物,在老家时,是清晨的起床闹铃;在异乡时,是河南老乡们的接头暗号。换句话讲,胡辣汤就是河南人的身份证。无需自我介绍,这碗汤便是最好的户籍证明。

01
胡辣汤
/河南人的起床闹铃/
如果一个河南人的楼下,有一家胡辣汤店,那他大概率不会赖床。毕竟胡辣汤的香味,能轻易支配河南人的生物钟。
一口大锅,三两桌椅,是胡辣汤店门口的标配。一般卖胡辣汤的早餐店,店面不大,门口很是狭窄,进出点餐的食客,都需侧着身子簇拥着前行。拥挤又颇有秩序的食客,围坐一桌,即便再社恐的人,也拒绝不了别人的拼桌请求。

因为“翻台率”太高,传统的胡辣汤老店,多在碗上套一层塑料袋,可以让碗这个容器快速重复使用。负责盛胡辣汤的,多是早餐店里身手最麻利的那个。一柄木勺高高扬起,浓稠的汤汁,裹着牛肉、面筋等配料落入碗底,一勺恰好是一碗。

胡辣汤自是美味,但绝不可独美,“胡辣汤伴侣”不可或缺。作为百搭之王,油条的mini版油馍头、包子与煎饺的结合体水煎包,以及酥脆掉渣儿的烫面菜角,都是胡辣汤的官配。

不消片刻,油条便和胡辣汤一起被端上餐桌。河南人的标准吃法是,先夹起油条,咬上一口,而后将其松软有气孔的一侧,泡入碗中,微微泛红的胡辣汤挂在油条上,不等嚼上几下,便忍不住咽了下去,入胃过程及其顺畅。

片两片雪白的豆腐,在碗里打底,再舀上半勺胡辣汤,于碗口画个半圆,一碗两掺儿便做好了。不过河南地市众多,两掺儿里究竟是豆腐打底,还是胡辣汤打底,也多有争议,但味道总归是差不多的。豆腐的醇厚,搭配胡辣汤的辛辣,一个温良一个撩拨,亦正亦邪,颇有些双剑合璧的感觉。
02
胡辣汤的辣
/是哪种辣?/
正宗溯源、论资排辈,是美食圈的怪毛病。若问起河南人,最正宗、最好喝的胡辣汤店是哪家,你可能会得到一亿个答案。几乎每一个河南人,都会认为自家楼下的早餐店,才是胡辣汤届的星级餐厅。
甚至你让不同地市的河南人,描述胡辣汤的具体口感,得到的答案也会天差地别:加豆腐丝的汝州胡辣汤,加粉皮的鲁山胡辣汤,加油炸肉丸子的潢川胡辣汤,加黄花菜、香菇的南阳胡辣汤……

北宋御厨为宋徽宗激情创作“御汤”的故事,真真假假。但胡辣汤是难民充饥食物的说法,更是无征不信。毕竟隐藏着胡辣汤身世之谜的胡椒,在唐宋时期(传说中胡辣汤的诞生年代),价格高昂。
胡辣汤之所以名为胡辣汤,得益于其汤底中最重要的一味——胡椒。胡辣汤的辣,指的就是胡椒的辛辣。尽管配料丰富,还有牛骨汤、牛肉坐镇,但胡椒才是胡辣汤的隐藏主角。

看似简单的一碗汤,从制作到端上餐桌,要花费一天的时间。牛骨高汤大火熬制,配上胡椒、草果、丁香、肉蔻等近30种调味料,加上红薯粉条、木耳、海带等配菜,在这碗汤里容身拥抱,烩出河南人的脾气与万千气象。
作为胡辣汤的重要配菜,面筋块的制作,是一件力气活。和好的面团,放入水中不断搓揉,直到清洗出一块块带着气泡的面筋。洗面筋的面浆,可不能倒掉,胡辣汤的稠滑,多半要归功于它。

03
白胡辣汤
/被忽略的小透明/
无论是少林、武当般的逍遥镇、北舞渡,还是胡辣汤届的网红方中山,以牛肉汤打底,汤底微微泛红的牛肉胡辣汤,是河南胡辣汤最常见的模样。


在濮阳,白胡辣汤的标配,是面托儿——一种形似馒头的油条。面托儿浸入白胡辣汤,植物油拥抱胡椒,淀粉撞击淀粉,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齿间狂欢。

濮阳白胡辣汤也好,开封素胡辣汤也罢,都是对传统河南胡辣汤的一种改良,是河南人为了喝胡辣汤作出的努力。
有的人喜欢吃肉,有的人喜欢吃素,但不管是吃肉吃素的河南人,几乎都喜欢喝胡辣汤。这碗汤,包罗万象。炖着河南的乡情与烟火,也温着河南人的性情与包容。
与其说,河南人不能没有胡辣汤,倒不如讲,是胡辣汤凝聚了河南人。

胡辣汤,河南人的名片
作 者 名 片

下一篇:没有了